|
 |
详细内容 |
 |
|
宁海峡 | | 



宁海峡今年31岁,她出生在陕县王家后乡鹿马村,一个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她的家乡地处深山区,她那美好的童年是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将她送到了本村小学读书,她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在学校放暑假期间,她跟着父母到地里拾麦,当她看到父母被烈日晒得汗流满面时,她就用瓶子到村里的水池中灌一瓶清凉的泉水让父母解渴,父母看着懂事的小女儿,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她到了高考的时间,她把想报考山东莱阳农学院的的想法给父母说了,父母听到一个“农”字就极力反对,因为他们种了一辈子地,他们深知农民靠种地想过上好日子就是白日做梦,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所收获的粮食卖的钱,除去支付高昂的种子、化肥、农药款,所剩下的钱几乎每个劳动日连二三十元都挣不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城里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而农民却继续过着如此贫穷的苦日子,这一切不用父母说宁海峡心里也明白,可是她的父母那里知道。她上农学院就是为了学到更多的农业生产知识。将来毕业后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让种田不挣钱的说法成为过去。宁海峡把自己要上农学院的目的给父母说明后,父母最终同意了让他上农学院。 2001年宁海峡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山东莱阳农学院,她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大量农业种植知识。一有空余时间就到周边的大型种植基地向他们请教成功经验。在那里她听说山东农科院有一种优良黄梨品种。 2003年她终于完成了学业,回到了阔别几年的家乡,她决定到山东农科院将优良的黄梨引种到自己的家乡,她在本县张湾乡选择了一块7亩多,土质松软,水源丰富的耕地承包了下来,后因国家用地将她承包的土地占用了。次年她又到张湾乡七里村承包了100亩耕地,此地南靠三门峡至三门峡西站的快速通道,北靠黄河湿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她将东借西凑的一点本金交了承包费后,她带着所剩下的一点钱去到山东农科院购买黄梨苗,到了那里她为了省钱,吃最便宜的饭,住最便宜的店,买好树苗身上所剩的钱只够卖火车票。农科院离火车站还很远,她无钱打的,只好背着树苗徒步走到火车站,树苗买回后,她到村里找了几十个人将黄梨树苗栽上,这一年在她和她的员工浇水、施肥、除草精心管理下,她的黄梨树成活率在90%以上,长的枝肥叶稠。但生活费,工资、农药、化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这笔开支让她感到头疼,她苦苦撑到第二年,她那小小的梨树上已挂上了金黄色的梨子,她仔细一数竟然有500多个,这500多个梨子给她了一个预示成功的信号,她看着小树上金黄色的梨子,她的心情十分复杂,眼泪夺眶而出。 宁海峡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及配套设施,因资金短缺而陷入了困境,后来她听说她们乡有一个叫贺建廷的人,在陕县硖石乡信用社任主任,她贸然去找贺建廷主任,说明了来意,贺建廷主任被眼前这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对种黄梨的那份执着精神所感动。不怕为其承担风险为她贷款60多万元,对她的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 宁海峡注重对梨园的科学管理,坚持走绿色农业的道路,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流程”进行管理,推广走产业化的路子,实施品牌战略、她参加了各类果树种植现场会30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名优农产品博览会10余次,宁海峡经常对她的员工讲;没有人才的企业将不会有所作为,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她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幸遇见了一位叫高春英的大姐姐,高春英生于1972年,今年40岁,于1995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果树专业大学,此后她在家里刻苦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专业硕士研究生,她和宁海峡有着同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学农果专业的,她们经过长谈都有相识恨晚之感,为此高春英依然决定到宁海峡的梨园工作。高春英的到来对宁海峡的事业发展如虎添翼。 2006年7月在阵阵爆竹声中,宁海峡的金秋黄梨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次年她的100亩黄梨产香、脆、甜优质梨11万斤,创收60多万元,她和全体员工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之此后宁海峡的得力助手高春英逢人总是说:宁总的成功为我们女性增添了许多光彩,这正如花木兰替父从军中所说的“谁说女子不如男”。
责任编辑:杨铁刚 高春英 2012年8月28日
|
|
|